- 商家货号:1104208426
- 品牌: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
- ISBN:9787571111885
- 作者:戈特弗里德.巴梅斯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1900-01
- 重量:0.02克

适读人群 :大众
这本书是绘画爱好者期待已久的人体绘画的权威教材,这是戈特弗里德;巴梅斯教授的最重要的著作第一次出版中文版。1964年巴梅斯教授凭借他的著作《人物形体——艺术解剖学教学手册》蜚声国际,该书也在当时获得了民主德国年度“最美丽的书”大奖。巴梅斯教授的这部著作被奉为该领域的权威,并被译成多种语言。此后的40年,巴梅斯教授不断修订这本著作,后来又加入了许多绘画实例和对世界名画的分析,进一步充实了本书的内容。本书是巴梅斯对其一生绘画艺术实践的宝贵经验的总结,是绘画爱好者、研究者不可缺少的教材。本书的特点是结构有序、步骤分明、示例众多,可操作性极强,对绘画艺术爱好者,画家,美术学院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人的身体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就是艺术的核心。
戈特弗里德;巴梅斯这部艺术解剖学的经典作品与教材,获得了国际认可,它天衣无缝地将科学知识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
这部作品详尽、系统地分析了描绘人体的学习与练习步骤,完整叙述了艺术解剖学的历史,以及艺术解剖学对人体三维艺术想象的影响史。
本书主要讨论人体比例、静态与动态的规律性、形态关系以及人体形象塑造的基础及其简化形式。巴梅斯教授从各个部位详细剖析了人体的骨骼、肌肉、肌腱、关节等的构造和外在形态,又将人体比作一个建筑,从而使读者学习到以全局的眼光来观察和绘制人物形象。
由此作者展示了如何掌握解剖学知识,以及如何在艺术创作中运用它。巴梅斯教授还对许多世界名画进行了分析,从解剖学的角度指出一幅画的精髓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使读者学习到如何以解剖学来分析人物画,从而提高绘画鉴赏能力。

戈特弗里德;巴梅斯博士(1920-04-26—2007-05-14),曾任德累斯顿艺术学院艺术解剖系教授,是动物及人体结构艺术领域的大师。他的作品全部秉承他所提倡的理论并受到拥护者的高度推崇。1964年巴梅斯凭借他的著作《人物形体——艺术解剖学教学手册》蜚声国际,该书也在当时获得了民主德国年度“最美丽的书”大奖。巴梅斯的这部著作被奉为该领域的权威,并被译成多种语言。这套译丛是巴梅斯对其一生绘画艺术实践的宝贵经验的总结,是绘画爱好者、研究者不可缺少的教材。他的主要作品还有《风景画》《动物的绘画》《素描人体》《艺用解剖:人体解剖与绘画表现》等。
冯帅帅,陕西吴堡人,长期从事德语翻译实践及图书版权贸易,曾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引进德文、英文作品二十余部,编辑作品多部,出版译作《悄然来临的半机械人时代》。

1 艺术解剖学——过去与现在/ 1
1.1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友谊/ 1
1.1.1 艺术解剖学的相关偏见所表现出的错误性和正
确性/ 1
1.1.2 艺术解剖学与科学和艺术的特殊关系/ 2
1.2 历史视角下艺术家使用解剖学的目的和途径/ 2
1.2.1 文艺复兴时期的使命/ 2
1.2.2 达;芬奇——解剖学家和教育家/ 4
1.2.3 人体肌肉图——极具争议的艺术解剖学示意图/ 6
1.2.4 米开朗琪罗与艺术解剖学的关系/ 7
1.2.5 北部——并非解剖学的家园/ 9
1.2.6 达;芬奇之后的解剖学家:维萨里/ 10
1.2.7 17 和18 世纪艺术解剖学的进一步发展及其首
本教材的问世/ 11
1.2.8 艺术解剖学演变为独立的学科/ 15
1.2.9 19 与20 世纪艺术解剖学的精神束缚和全新动力/ 18
1.2.10 英语地区对艺术解剖学的批判性观点/ 21
1.2.11 艺术解剖学的恒定性与可变性/ 24
1.3 当今艺术解剖学的相关理念/ 25
1.3.1 艺术创作的目的由其本质所决定/ 25
1.3.2 艺术解剖学中的师生关系/ 26
1.3.3 艺术解剖学的特殊目标和任务/ 26
1.3.4 知识与能力教授系统的结构/ 27
1.3.5 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30
1.3.6 比例、动态和静态问题/ 31
1.3.7 结构形态问题/ 44
1.3.8 身体特性和空间特性问题/ 58
1.3.9 形态与空间的关联性问题/ 65
1.3.10 多面性和界限/ 69
2 人体比例/ 71
2.1 概论/ 71
2.1.1 用途说明/ 71
2.1.2 概念:比例、模数和标准/ 71
2.1.3 测量方法、历史动力、当前动力/ 72
2.2 比例的类型体系/ 80
2.2.1 两种性别的普通形态特征/ 80
2.2.2 男女两性的身体比例/ 82
2.2.3 关于比例类型学的补充说明/ 96
2.3 体态类型的形体特征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100
2.4 不同发育阶段的比例/ 105
2.5 不同发育类型的形体特征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130
3 人体姿势和运动的静态和动态基础/ 136
3.1 静态和动态法则/ 136
3.1.1 概念:重心、重力线、支撑面、稳定性的概念及
其合乎规律的关系/ 136
3.1.2 重心不发生位移时的双腿竖直站立/ 136
3.1.3 站立时的重心位移/ 137
3.1.4 外力负重导致的站姿重心位移/ 138
3.2 虚立的腿和站立的腿所构成的腿部姿势(相对
姿势)/ 138
3.2.1 支撑力的减弱/ 138
3.2.2 相对姿势的形态特征及其典型的规律性变化/ 139
3.2.3 外力负重作用下的相对姿势/ 142
3.2.4 保持平衡的表达动作/ 142
3.3 坐与坐姿/ 144
3.4 静止姿势的规律性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146
3.5 迈步/ 152
3.5.1 步行的不同阶段/ 152
3.5.2 绝妙的瞬间/ 153
3.6 跑步及其各个阶段/ 155
3.7 富有规律的位置移动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164
3.8 工作运动/ 167
3.8.1 重物的抬高、抓住和放下动作/ 167
3.8.2 高置重物的抬高、扶住和放下动作/ 170
3.8.3 水平方向拉重物/ 170
3.8.4 推移重物/ 170
3.9 工作运动和表达运动的客观基础在艺术作品中
的应用/ 172
4 身体的立体构造形态/ 176
4.1 骨骼概况/ 176
4.2 关节概况/ 176
4.3 肌肉概况/ 177
4.3.1 肌肉形态/ 178
4.3.2 肌肉的组成部分及其辅助组织和作用/ 178
4.3.3 活动的构成/ 178
4.4 皮肤与脂肪的概况/ 182
4.4.1 皮肤的特殊构成/ 182
4.4.2 脂肪/ 182
4.4.3 常见的和特殊的脂肪体/ 183
4.5 人体形态构成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189
5 下肢/ 192
5.1 动物后肢与人类下肢的概况/ 192
5.2 人类的腿部骨骼结构和关节构造/ 193
5.3 膝关节/ 194
5.3.1 大腿和胫骨概况/ 194
5.3.2 膝关节的任务/ 199
5.3.3 组成部分、结构和构造形态/ 199
5.3.4 构造原理和立体形态变化/ 199
5.3.5 膝关节骨骼的形态关系/ 200
5.4 膝关节的肌肉/ 208
5.4.1 整体概述/ 208
5.4.2 位于冠状轴前、后方的膝关节肌肉的详细介绍/ 209
5.5 骨盆/ 215
5.5.1 常识与作用/ 215
5.5.2 组成部分和结构/ 216
5.5.3 构造、形态差异和立体造型/ 216
5.5.4 骨盆姿势与脊柱姿势/ 223
5.6 髋关节/ 224
5.6.1 作用、组成部分与结构/ 224
5.6.2 构造原理/ 224
5.7 髋关节的肌肉(表层)/ 228
5.8 足部/ 233
5.8.1 普遍特征与作用/ 233
5.8.2 足部结构概述/ 233
5.8.3 由形态决定的足部特殊结构/ 235
5.8.4 形态关系/ 239
5.8.5 足关节的相关常识/ 242
5.8.6 踝关节的结构、构造原理和形态变化/ 242
5.8.7 距跟舟关节的结构、构造原理和形态变化/ 243
5.8.8 腿部、小腿和足部的骨骼关系/ 244
5.9 足关节和趾关节的肌肉/ 246
5.9.1 整体概述/ 246
5.9.2 位于踝关节冠状轴之前的肌肉(背屈)/ 246
5.9.3 位于踝关节冠状轴之后的肌肉(跖屈)/ 246
5.9.4 位于距跟舟关节垂直轴之外的肌肉/ 247
5.9.5 位于距跟舟关节垂直轴内侧的肌肉/ 250
5.9.6 小腿和足部的外观、功能以及形态关系/ 250
5.10 腿部的结构形态/ 261
5.11 腿部的解剖学客观知识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275
6 躯干骨架/ 279
6.1 一般作用和结构划分/ 279
6.2 脊柱/ 279
6.2.1 基本特征、作用和结构划分/ 279
6.2.2 脊柱的组成部分及其形态构造/ 279
6.2.3 脊柱的形状/ 279
6.2.4 脊柱的机械原理/ 282
6.3 胸廓/ 291
6.3.1 基本特征、作用和结构/ 291
6.3.2 胸廓的构造及其组成成分/ 291
6.3.3 胸廓的立体形态/ 292
6.3.4 胸廓的机械原理/ 296
6.4 躯干骨架的解剖学客观知识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299
7 躯干肌系统/ 305
7.1 躯干肌的整体系统及其作用概览/ 305
7.2 躯干肌/ 305
7.2.1 位于腹前壁和腹侧壁的肌肉/ 305
7.2.2 背肌、呼吸肌和一些躯干肌的功能展示/ 308
7.3 躯干软组织的规律性形态/ 319
8 上肢/ 325
8.1 动物前肢和人体上肢的常识/ 325
8.2 手臂的构造及其关节秩序/ 325
8.3 肩胛带/ 328
8.3.1 作用、构造、组成部分/ 328
8.3.2 肩胛带的原理与造型变化/ 332
8.4 肩胛骨的肌肉(躯干- 肩胛带的肌肉)/ 341
8.4.1 整体概述/ 341
8.4.2 躯干- 肩胛带肌肉/ 341
8.5 肩关节/ 343
8.5.1 功能、组成部分、构造/ 343
8.5.2 肩关节的构造原理/ 343
8.6 肩关节的肌肉/ 344
8.6.1 整体概述/ 344
8.6.2 躯干- 上臂肌肉/ 344
8.6.3 肩膀- 上臂肌肉/ 346
8.7 躯干的构造形态及其形态关系/ 348
8.7.1 前视图/ 348
8.7.2 后视图/ 352
8.7.3 躯干的构造形态及其功能/ 354
8.8 躯干立体形态的解剖学客观事实在艺术作品中
的应用/ 361
8.9 上臂和前臂的骨骼/ 364
8.9.1 肱骨/ 364
8.9.2 尺骨/ 364
8.9.3 桡骨/ 365
8.10 肘关节/ 365
8.10.1 作用/ 365
8.10.2 3 个关节的组成部分及其构造形态/ 365
8.10.3 肘关节的构造原理及其立体形态变化/ 365
8.10.4 运动手臂的形态关系/ 369
8.11 肘关节的肌肉/ 369
8.11.1 整体概述/ 369
8.11.2 屈肌/ 370
8.11.3 肱三头肌/ 374
8.12 手部/ 375
8.12.1 手部的基本功能、特征和重要性/ 375
8.12.2 手部组成部分、构造形态和比例/ 376
8.12.3 手关节/ 379
8.12.4 两个腕关节的构造原理和形态变化/ 380
8.12.5 手指关节的构造形态及其原理/ 381
8.12.6 前臂和手部骨骼的形态关系/ 381
8.13 手关节和手指关节的肌肉/ 387
8.13.1 整体概述/ 387
8.13.2 手关节的屈肌和伸肌(背伸和掌屈)/ 387
8.13.3 手指关节的伸肌和屈肌/ 392
8.13.4 手部软组织和特殊的表面形态及其造型意义/ 393
8.14 手臂和手的整体运动/ 398
8.15 手臂的结构形态及其相关运动/ 399
8.16 艺术作品对手臂和手部的处理——解剖学与客
观现实并存/ 403
9 颈部/ 408
9.1 作用与边界/ 408
9.2 颈椎的组成结构/ 408
9.3 寰枕关节与寰枢外侧关节及其构造原理/ 408
9.4 其他颈椎与寰枕关节和寰枢外侧关节共同作用/ 409
9.4.1 围绕冠状轴做同向和反向运动/ 409
9.4.2 侧倾/ 415
9.4.3 围绕垂直轴旋转/ 415
9.5 颈肌/ 416
9.5.1 颈肌概述/ 416
9.5.2 详解重要的颈肌/ 418
9.6 颈部艺术形态/ 420
9.7 艺术作品对颈部形态的处理——解剖学与客观
现实并存/ 421
10 头部/ 424
10.1 普遍特征及作用/ 424
10.2 头颅的构成与结构/ 425
10.2.1 头颅的骨骼构成及其结构概述/ 425
10.2.2 脑颅/ 426
10.2.3 面颅/ 426
10.3 头颅的艺术结构形态/ 427
10.3.1 脑颅的结构形态/ 427
10.3.2 面颅的结构形态/ 428
10.4 头肌/ 435
10.4.1 常识与概述/ 435
10.4.2 表情肌/ 436
10.4.3 舌骨上肌群/ 439
10.4.4 咀嚼肌/ 439
10.5 头部的个别形态/ 439
10.5.1 眼部形态及其立体结构/ 439
10.5.2 鼻部形态及其立体结构/ 440
10.5.3 嘴部/ 442
10.5.4 耳部/ 444
10.6 表情与面相学/ 445
10.6.1 一般说明/ 445
10.6.2 概念解读:面部表情、哑剧、面相学、观相术/ 445
10.6.3 面部表情的基础/ 447
10.6.4 面部表情的表达方式/ 449
10.6.5 头部外观及其表面形态和立体构造/ 454
10.7 人物肖像画中面部直接与间接表达的加工手法/ 458
结语:艺术解剖学与艺术自由/ 463
参考书目/ 476
人名索引/ 479
专名索引/ 481
前言
在研究艺术的自然形态的过程中,人物裸体备受关
注。熟悉和掌握裸体形态意味着认识和领悟最高等级的
自然形态。裸体形态既为人们所熟知,又令人们感到震
撼,任何其他绘画方向、绘画比例、绘画形态、绘画法
则以及规律和运动特征都无法比拟。裸体形态不仅是人
体自然形态的外在体现,也是人物的个人隐私,还是人
体内在与外在的客观存在形态。由于人类的自身感觉、
思想和精神上的转变以及社会道德观始终与人性及其本
质层面的社会属性相统一,甚至从属于其社会属性,因
此研究人体不仅是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传统的延续,也
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笔者在此将这本艺术解剖
学作品用作裸体研究的教学手册,并未局限于对人体骨
骼和肌肉的解剖学研究,此类研究只是对人体的客观存
在形态进行简单的重复和证实。而艺术解剖学则旨在通
过分析人体客观存在形态的表现方式,考察人体客观存
在形态得以形成的原因,即形态表现是什么与形态如何
表现之间的互动关系,或者说是功能与形态之间的互动
关系。正是这种互动关系才使得艺术解剖学成为一门研
究自然形态的学科,即便艺术解剖学因此和美学产生关
联,但其终究不属于艺术学科的范畴。
笔者不满足于只是挖掘自然科学中对艺术家有用
的知识。若只关乎艺术解剖学,那么我们基本可以满足
于莱奥纳尔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
1519) 和安德烈亚斯; 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
1514—1564)赠予我们的知识财富。笔者致力于分析和
明确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之间的相互区别和统一之处,
摒弃视两者关系为两极对立并存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将
科学知识的传播与其作用相联系,进而赋予科学知识
以艺术思维的特性,并指出实际运用的方法。笔者从
艺术创作的特征出发,推导出艺术解剖学全新的目标、
内容、方法和建议。《人物形体》第1 版的出版就足以
证明笔者的这种尝试,该书曾在国内外引起巨大的反
响,在国外应读者要求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国内也被
广泛阅读,深受读者好评。读者希望,德累斯顿VEB
艺术出版社和作者能够推出该书的修订版,虽然此书
价格不菲,但却在短时间内售罄。这似乎并不是外界
客观条件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而是由于人们在主观
上对于以现代的、客观的方式来进行人物形体研究的
知识需求在日益增长,艺术界的大部分人士如艺术专
业的青年学生、艺术教师、业余艺术团体的领导以及
艺术爱好者都希望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此同时,
他们有能力支付这样的价格。
读者希望,第1 版中百科全书式的篇幅能够有所
缩减。对此,笔者仅对个别内容做了删减处理,即只
是对各种族形体特征的相关内容稍做删减。不然的话,
只能通过内容上的压缩和精简来达到全书篇幅缩短的
效果,但若是这样,笔者就不得不重新撰写整部著作。
因此,笔者将原先关于各种族形体特征的内容删减至
寥寥几行。
不仅如此,笔者还特别补充了一些内容,例如对于
形态关联的阐述,这些内容在解剖学的实际教学中极富成
效,能够给予读者特别的启发。对此,笔者引入了自己的
绘画新作和造型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从而进一步丰富了
全书的插图。从包括一系列内容(比例、静态、动态)的
教学法角度而言,这同样极为有用,因为其框架结构可
以很好地帮助读者从艺术思维过渡至科学思维,进而又回
归艺术思维。不论是初学者的自学研究,还是艺术老师孜
孜不倦的教学努力都可以从中获得塑造人物形象的无穷灵
感,即从哪些角度或哪些实现手法来着手绘画。他们在这
里可以找到附有独特解决方案的绘画目标。学生的练习作
品在本书中依旧占据较大的篇幅:一部分练习作品已被新
的练习作品代替,另一部分经过检验的练习作品也得到补
充从而丰富起来。最重要的是,除练习绘画大师优秀的绘
画作品之外,读者还应在学生的绘画成果中认识到自己可
能实现的绘画目标。读者将会深切感受到,掌握人体肌肉
图并不是艺术解剖学的最终目标,而是艺术解剖学教学工
作中的一部分,其能够为艺术解剖学的教学提供想象力,
进而激发学生的艺术节奏感,使其掌握艺术现象的音乐
性,从而接近艺术家的整体感知;借助各种各样的绘画工
具——粉笔、铅笔、水笔和毛笔、粘贴材料以及最为简单
的印刷技术或者制模材料,初学者可以身心放松地投入绘
画,每个绘画项目都提供了成品范例和绘画方法,这样读
者就可以尽可能完美地去完成学习目标并能够强化自己的
绘画手法。
笔者尤其用心修订的是第1 章“艺术解剖学——
过去与现在”。历史的延续性特征在其发展的长河中表
现得尤为清晰,而艺术解剖学目前所面对的所有难题、
疑问和认可,其根源都可追溯至其发展历程。因此回顾
历史的意义就在于证实研究裸体的目的是什么,以及
如何在今天解决相关的问题。艺术解剖学的全新目标、
教学决策和教学方法与其历史变迁密不可分,我们必
须全方位、多角度地从艺术层面、科学层面及教学层
面来探索其来龙去脉。
此外,笔者还对“10.6 表情与面相学”一节做了
大量的修订,主要涉及面部表情相关的基础知识,这部
分内容主要建立在菲利普;莱尔施(Philipp Lersch)、
阿尔布雷希特; 派佩尔(Albrecht Peiper,1889—
1968)和谢尔盖;列昂尼多维奇;鲁宾施泰因(Sergei
Leonidowitsch Rubinstein)的研究基础上。但是,在这
样一个小节中,相关描述也只能粗略谈及。
本书能够以如此精美的装帧呈现在读者面前,要
感谢所有直接或者间接促成本书顺利出版的相关人员。
首先要感谢德累斯顿VEB 艺术出版社,该社克服了诸
多困难和顾虑出版了本书第1 版。本书因深受读者喜爱,
加之出版社排印设计精致,故而荣获“1964 年度最佳
书籍”的称号。此次出版社依然充分考虑笔者的想法,
并尽力帮助笔者实现这些想法。而这一版的装帧之所
以能够符合如此复杂的书籍设计的美学要求,则主要
归功于霍斯特;舒斯特(Horst Schuster)。同时需要感
谢德累斯顿城市剧院的演员威廉;布尔迈尔(Wilhelm
Burmeier)先生,他自愿担任模特,示范了许多面部表情。
笔者还要感谢国内外众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他们从
馆藏中为本书提供了诸多的造型艺术杰作;感谢德累
斯顿艺术学院艺术教育系主任赫伯特;施密特- 瓦尔
特(Herbert Schmidt-Walter)教授,他曾在多次会谈中
为笔者讲解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的本质;感谢彼得;施
密特(Peter Schmidt)先生,他尽心协助笔者制作了珍
贵的人物裸体影印样板;此外,还要感谢所有参与摄
影的工作人员。
本书内容广博,不仅是笔者与艺术专业的青年学
生、教师以及艺术爱好者团体的领导多年来倾力合作
的成果,也是笔者十几年来为业余艺术爱好者和舞蹈
学生授课的心得。艺术教学层面的想象力,其源泉始
终以关注艺术爱好者和关注艺术本身为基础。由于笔
者自身即艺术工作者和解剖学教师,因而能够深入了
解学生遇到的具体学习困难。笔者希望读者可以从本
书中的一些指南、观点和材料中得到启发,进而能够
合理地利用其中提及的知识,只有这样,这本书的作
用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第10版前言
《人物形体》第10 版现已出版,此版依然能够解
答读者心中的诸多疑惑。
读者在寻找绘画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特别是青年
读者能够从中获得诸多帮助,从而使本书成为一本深
受读者喜欢的畅销书。
这本书是笔者以作者的身份出版的第一部专著,
首版发行于1964 年,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获得了赞誉。
如果这次的新版能够一如既往地让读者受益匪浅,进
而帮助其取得艺术上的成功,笔者将深感荣幸。
戈特弗里德;巴梅斯博士
德累斯顿艺术学院艺术解剖系退休教授
德累斯顿,2002 年8 月